详细资料
三百多年来,千万信徒在每周祟拜时唱这首诗。 它祇有短短四句的诗,节录自诗篇一百四十八篇和马太福音廿八章十九节。 诗的含意深邃,庄严,将三位一体表达无遗。
本诗作者甘多马(Thomas Ken, 1637~1711)生于英国,自幼就是孤儿,由他长姐和姐夫抚养长大。他姐夫是当代名人,他的道德学识才智,深深地熏陶多马,养成他刚毅耿直的个性。
多马毕业自牛津大学,1662年被按牧。他的牧会生涯可说多姿多彩,他常指责社会的腐败和不公。1679年他奉派赴荷兰海牙,出任宫廷牧师,翌年因他直言当朝的糜烂生活而被遣返国。
甘多马返英后,英皇查利二世封他为皇家牧师,可是他还是一本初衷,时常谴责皇家失德之处。查利二世虽常被他的谏言指责,却赏识和尊敬他的胆识。每当崇拜时刻,他总是说:「我要去听多马数说我的过错。」在甘多马出任威尔斯主教后十二天,查利二世去世,詹姆士继位。甘多马因拒绝宣读皇家特赦文告,和其它六位圣公会主教被囚于伦敦塔,最后被迫辞职。晚年他隐居乡间,写诗作书。他曾为曼彻斯特大学生写了一本「祷告手册」,内有歌尾都以「三一颂」为结束早晚灵修的圣诗,。
有一天约翰卫斯理在一所古旧的大房子内讲道,当时听众有数百人。 突然间整个屋顶塌下,把全体会众埋在土中。卫斯理从土中爬出,看到人上压人,但没有一人丧命,于是他大喊:「 神与我们同在,让我们来唱三一颂来赞美祂。」群众有的抚着伤口有的热泪盈眶,同声齐唱,与主日祟拜时欢唱时的感受回然不同。
本诗歌的曲调有多种,最常用的,是取自包杰士(Louis Bourgeois, 1510~1561)的「旧一百篇」。包杰士是法国人,1541年他迁居瑞士日内瓦,当时日内瓦是改革宗教会的中心。1545年他任教会诗班的指挥,教会请他特别为押韵的诗篇作曲,当时崇尚圣诗韵律要齐声,他却重视美妙的和声。 他特别关心圣乐教育,对基督教的圣乐贡献很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