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这是一首青年励志的诗,作者写时并未想到它会成为圣诗而留传后世。 作者华尔德(Howard Arnold Walter, 1883~1918)生于美国

康乃狄克州。廿二岁时,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,翌年他只身赴日本,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英文一年。

1907年春某日,他向学生讲解使徒信经,提到每一个人生活中,必需有他自己的信念和标准。回家后接读母亲来信,劝勉他要学主榜样,拒绝试探引诱,于是他即刻写了这首诗,表明心志,名它为「我的信条」(My Creed),寄给他母亲。他母亲读后,深感欣慰,盼望其

他的青年也萌此志,使天下父母都得安慰。 她把这首诗稿寄投Harpers 杂志,被刊登在1907年五月份的期刊中。

华尔德自日本返美后,入神学院攻读四年,继赴欧洲深造。1910年,他任公理会助理牧师,三年后出任世界青年会干事,被分派到印度,从事回教青年工作。当他最后一次前往印度时,医生曾劝阻他早日休养,因他有心脏病,最多再活五年,他却一笑置之,坚决地说:「如果我只能再活五年,更该回印度努力工作」。1918年印度时疫流行,他不幸染病而逝,年仅三十五岁。他家乡的公理教会在1926年为他竖立一纪念碑,碑上刻着这首诗的前两节诗词。

这首诗被刊载后,深获年轻人喜爱。1909年卫理公会的信徒皮克

Joseph Yates Peek,1843~1911),在一次聚会上遇见华尔德,

两人相谈甚洽,临别时,华尔德送给皮克一张卡,上面印有「我的信条」,皮克阅后深受感动,相信配上音乐必能流传更广,但他不会作曲。 后来皮克告诉他的好友,名作曲家杜拉(Grant Colfax Tullar, 1869~1950),他用口哨哼出脑海中的旋律,杜拉配上和声及曲谱,即今日常唱的曲调。 这首诗歌另一曲调是杰法瑞(John A. Jeffery, 1855-1929)所作,但不常用。

有些诗本上,这首诗有四节。一、二两节,是最初的「我的信条」,第三节是出自以后华尔德给他表兄葛林牧师(Theodore A. Greene)的书信,第四节则是文海(J. T. Wenham)所写。

手机访问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