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近半世纪来,这首圣诗被数百位歌唱家灌成唱碟,无论在宗教音乐或流行歌曲中,它都是一首热门的诗歌。几十年来不断有人在查考它的典故,迄今无法查得准确的资料。 一度有人以为这是陶赛(Thomas A. Dorseyp.45)的作品,因其风格与「亲爱主,牵我手」类似,但是这首诗歌在陶赛写作福音诗歌以前早已存在,祗因未付印,未被人知晓。这是一首黑人灵歌(Negro Spiritual),原调取自传统民谣,后由班笙

John T. Benson)改编。这首圣诗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崛起,

但根据非裔美人的历史记载,这首歌在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前已有,南方的黑奴经常在田间工作时唱此歌。事实上有许多福音诗歌,追溯其历史背景,都出自非裔。

这首圣诗在黑人教会世代相传,几乎是黑人教会的会歌。 直到 1940年,福音诗歌的先驱毛理斯(Kenneth Morris)将它加上副歌

付印,于是有许多男声四重唱在电台播唱。二次大战结朿时,这首歌在白人教会也风靡一时,成为本世纪最流行的歌曲之一。

这是一首祈求与诉愿的诗歌,代表黑奴们被压迫的呼吁,使徒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的诉求,基督徒遭遇到苦难时的心声。作者知道我们会有疑难与痛苦,但他在诗中也充满了信心。

一般西方的音乐重音调,但黑人灵歌则重节拍,且具摇摆感(Swing),而歌词多叠句或重复呼应,如「主啊,我要做个信徒」(Lord, I Want to Be a Christian),「你在那里?」(Were You There?),

「这世界非我家」(This World Is Not My Home),「有人在你心外叩门」(Somebodys Knocking at Your Door),「基列的乳香」(Balm in Gilead)等等。多数黑人灵歌的

作者都已失传,但它们在圣诗史上却占重要的一席。黑人灵歌如以男声四重奏清唱,尤撼人心弦。

手机访问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