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这首圣诗也是韦特和麦格翰合作的作品。 麦格翰(James McGranahan, 1840~1907)出生美国宾州,他的祖先是苏格兰,爱尔兰人,父亲务农。麦格翰自幼有嘹喨的歌喉,他父亲送他进音乐学校就读。
麦格翰在十九岁时,已是当地知名的音乐教师,并组织了他第一个合唱团。 1861-62年间,他继续在音乐师范学校深造,随数字名师学习。 以后数年,他在纽约,宾州各地举办音乐会,又访名师不断进修。
有人向麦格翰建议,以他的禀赋,若再加以歌剧训练,势必名利双收;而他的挚友白利士(Philip Bliss,见p.31)则不断的劝他,
将他美妙的歌声为主使用。白利士在遇难前一周,还写信劝他考虑此事。白利士夫妇遇难后,麦格翰旋即赶去料理他们后事。在那出事地点,他首次和韦特相遇,而韦特直觉地感到,「这是白利士所拣选的继承人」。他们在同返芝加哥途中,一起讨论,同心祷告。最后麦格翰决定,终身以诗歌事奉 神。
他是第一位组织完全是男声的唱诗班。除了和韦特合作外,他也和孙基等人合编许多福音诗歌集。 他自己也写歌词,如「永远生命」(O What a Saviour)等。
这首诗是根据以西结书34:26「我也必叫时雨落下,必有福如甘霖而降。」它的重点在于「主必赐福如雨大降」,恩雨是指信徒要得到圣灵充满。在中国,这首圣诗,最早由王载牧师在他的布道会中介绍,后来变成灵恩派教会特别喜爱的一首圣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