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作者丁德理(Charles Albert Tindley, 1851-1933 , p.191)的父母是奴隶,他四岁丧母,不久就被他父亲遗弃。 他决心要学会读写,少年时,白天在费城一小教堂做清洁工,晚上就读夜校。 当他修毕波士顿神学院的函授课后,他被按牧。 1902年他被当年做清洁工的小教堂聘为牧师。 因会众递增,不久扩建,到1924年重建一新的大教堂,会众命名为「丁德理卫理公会会堂」。 会友荟萃黑白及各国籍。 教会领袖除美国人外,尚有意大利人,犹太人,德国人,墨西哥人,及挪威人等。

丁德理每天在街上赒济乞丐,并向他们传福音,走入酒吧寻找失丧的灵魂,走访商号、家庭、学校,鼓励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,去找他们心灵的良友。 1933年,丁德理安息时,费城举城哀悼,在这坐满五千人的教堂内,尚有三千多人站着参加这长达五小时的追思礼拜。 向他致敬的有达官,殷商,清道夫,洗衣工,天主教神父修士,也有犹太教徒。

丁德理有写诗作曲的恩赐,但他的诗歌多数是口传下来,因此词句也与原作有所改变。他著名的圣诗有「交托祂」(Leave It There),「为我后援」(Stand by Me)和「有一日我必胜」(Ill Overcome Someday)等。

他在1901年所作的「有一日我必胜」,在60年代被选为美国民权运动主题歌,改歌名为「我们必得胜」(We Shall Overcome),盛行一时,也被全球的民权运动视为「马赛曲」。

丁德理出生时是奴隶,死时为自由人,并非单靠林肯解放黑奴,而是因耶稣基督将他释放。 他的善行和讲章虽已渐渐被淡忘,但他的诗歌仍是许多人的安慰和激励。

手机访问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