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这首诗的作者费司通(William Ralph Featherston, 1842-1878)是加拿大人。 在他得救信主时,为了表示他对主的感恩和爱忱,写下了这首诗歌,当时他仅十六岁。他将原稿寄给姑母,经她鼓励后发表。 嗣后,圣诗的编辑曾去信向作者的姑母求证,她告知当年的手稿已为家族珍藏,当作传家宝。

一位圣公会的会督曾作以下的见证:『有一位年轻著名的女伶,有一次她在一大城市中经过一门户半开的房屋时,看到门旁榻上躺着一个脸色苍白患病的少女,她心怀怜恤,就上前慰问她;想不到她反而被那病人劝慰。 那少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,她对病痛的忍耐和对神的顺服,使她灵里得到满足。 在交谈下,女伶发现她自己所拥有的是暂时的,虚浮的,因此内心常感空虚和苦闷;而这个少女虽为疾病所缠,却从主得到喜乐和平安。 那少女力劝女伶接受耶稣为她的救主,结果她竟然接纳了,而且生命也有了改变。 她意识到灵命与生活有关,而戏剧生涯使她不配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,因此决定改行。 她父亲是戏院经理,而她又是众人羡慕的熠熠红星,她的离去会影向整个票房和营业。 父亲对她的请求竭力反对。 她深爱她父亲,也不愿弃之不顾,可是她更爱主。 最后她答应父亲作当晚的演出,那晚戏院满座,开幕后,她悄悄地走到台前,当掌声停止,灯光照在她美丽的脸上,她开始唱:「主耶稣我爱你」观众震惊而受感动。 从此她走出了舞台,她父亲在她的感化下,不久也信主。 父女同工,他们带领了很多人信主。』

高登(Adoniram Judson Gordon, 1826-1895)是美国浸信会的牧师。 1870年,他在伦敦一本圣诗集上看到这首诗歌,对原来的配曲不甚满意,经不断的祷告和默想,作了今日各诗集一致采用的曲谱。在一长途火车上,疲倦的旅客中,有一对年青的夫妇忽然唱起这首歌来,唱完四节,大家请他们再唱,继而有人和唱,最后全车旅客都歌唱而忘却了旅途的劳顿。


手机访问
反馈